实践团队成员采访官公河村主要负责人(杨雪 供图)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精神,全面贯彻落实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新要求,南通大学“平原花开新实践”团队于近日走进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下辖的颐生村、官公河村、中南村、培才村等乡村,通过实地考察学习、访谈青年干部与青年农民的方式,探寻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梳理堵点卡点,以初步总结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

   融合“乡”与“史”,描绘乡村文化振兴新图景。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诞生于常乐镇这片沃土,历史积淀出常乐镇深厚的张謇文化底蕴。在颐生村,团队成员采访了原村委书记许庆峰,许书记介绍了颐生村现代农业发展和品牌建设情况,以及颐生村依托张謇故居打造文化旅游的现状。在官公河村,团队成员访谈了当地的村支书黄俊亮,黄书记介绍了官公河文化兴村的情况。利用张謇这一文化名片的同时,官公河村融合湿地文化、红色文化、农工文化、知青文化,打造“农文旅”一体化综合产业体系,助推乡村旅游的发展。

传承“现”与“史”,书写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新篇章。创业的沃土滋养出大批企业家、实业家。在中南村,我们走进村党群服务中心,探索与学习中南村的乡村振兴进程。从常乐镇中南村走出去的中南集团创始人陈锦石,以实业赋能乡村振兴,开启村企共建的“中南村模式”。以“头雁”带动,方能强村富民。在他的带领下中南集团和村党组织资源进行合并,大力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建立事务相互融合、资源统筹调配等工作机制,促进中南村企相互融合、协调发展。近些年的努力,将探索出“村企共建、党建引领,规划先行、宜业宜居,产业兴村、文化强村”的宝贵实践创新路径。

协调“少”与“老”,把脉乡村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新未来。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保证,人才振兴是基础。在团队走访的三个村庄中,几乎每个村都存在青年人缺乏、老龄化严重的情况。在与三个村的主要负责同志的交谈中,我们发现这种青黄不接的情况主要源于青年的理想和乡村现状的矛盾、政策的条件与支持和青年实际的矛盾、冗余繁杂的工作与向往自由的性格的矛盾、高校之所学与实际之所用的矛盾。此外,三个村的主要负责同志均表示存在部分利好集体的工作由于部分村民而难以开展、干部付出很多却不被村民认可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村民依旧难以摆脱以小农思想为首的传统旧观念束缚。

组织振兴靠青年,人才振兴靠青年,产业振兴靠青年,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乡村,青年必将会成为如今参与乡村建设、融入乡村发展是“主力军”。然而,现在青年参与乡村振兴依旧存在不少压力。常乐镇,作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以及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其当前仍面临若干显著的治理与发展难题,这一现状不是个例。青年参与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要付出更多具体的行动、要拿出更加真诚的态度、要产出更具实际的效果。既要将更多青年人培养成为能吃苦、肯奋斗、甘奉献的新时代农村青年人,也要将更多有效的政策倾向到参与乡村振兴的青年人中,要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展成果人民群众共享。青年人更要以扎实过硬的本领、真抓实干的作风、高瞻远瞩的眼光、更重要的是扎根基层的决心来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行稳致远。

(撰写:陈黄炜  审核: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