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理科学学院董进国教授团队在地学国际知名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第四纪科学评论》)上发表题为«Strong coupling between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regional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as evidenced by multiproxy stalagmite records for the last deglaciation»(《末次冰消期华北石笋多指标记录的东亚夏季风环流与区域降水耦合变化》)学术论文。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本科生丁文娜和曹婧怡为共同第一作者,董进国教授为通讯作者,南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末次冰消期(距今16000-11000年)是距今发生的最近一次冰期-间冰期转型期。在这个关键转型期,全球气候环境由寒冷干燥的末次冰盛期快速过渡到温暖湿润的全新世时代(当今环境)。期间,全球各地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千年尺度快速气候突变事件如持续约1300年之久的新仙女木气候事件(简称YD冷事件)和波令暖期(简称BA暖事件)。在当下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深入研究过去相似气候背景下这些气候突变事件的发生对我国南、北方不同区域水文条件的影响以及其背后的驱动机制,能为我们应对现代极端气候变化以及合理规划区域水资源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文利用黄土高原东缘山西莲花洞一支具有精确定年、高解析度石笋多指标记录,结合其它已发表的中国东部季风区18个研究点28个古环境代用指标,综合评估了南、北方不同地区YD和BA 时期区域水文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不同于东北北部地区(YD事件期间是湿润的;而BA期间是干燥的),整个华北地区在BA期间是湿润的,而在YD期间却是干燥的,这与东亚地区大尺度夏季风环流南、北进退变化密切相关。相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YD事件期间却是湿润的;而BA期间是干燥的,这种南、北方“偶极子”降水模式非常类似于现代气候背景条件的“南涝北旱”或“北涝南旱”的降水模式。我们研究认为西风环流或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变化可能是调控南、北方降水差异的可能驱动机制。此外,山西洞穴石笋多指标记录在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结构特征、变化趋势上的一致性,佐证了北方石笋δ18O气候指标能够有效的指示东亚夏季风强度和区域季风降水的变化,这为阐明石笋氧同位素待用指标的古气候意义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后续深入研究轨道尺度石笋δ18O记录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2 南北方石笋多指标记录的区域水文环境差异(a)山西莲花洞石笋记录(本研究);(b)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豪猪洞石笋记录(Zhang et al., 2018)。黄色的条带指标BA 暖期,而蓝色的条带指示YD冷期。黑线指示原始数据6点平滑线。紫色的曲线是重建的区域降水曲线:左边是山西公海记录(Chen et al., 2015),右边是模拟的中国南方降水曲线(He et al., 2021)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是中科院分区1区TOP期刊,影响因子4.0。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77441; 41877287 and 4147231)、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2310304144Y)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免费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7379124005250 and 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j-n--4PS9u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