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8月11日,第十六届全国高校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顺利开展。本次实习以 “黄土黄沙中国行,绿水青山中国梦” 为主题,吸引全国51所高校师生参与,围绕黄河“几字湾”地区的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四省区展开实地考察。我院地理科学学院钞振华老师带领陈迎瑞、付子豪两位本科生全程参与,在跨区域实践中深化地理认知。
陕西段:解码黄土与红色文化
7月29日至31日,实习首站聚焦陕西。在西安,师生团队走进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细致观察黑木沟黄土剖面层理,直观感受黄土堆积的地质历史;在渭河与泾河交汇处实地考察“泾渭分明”现象,探究水文环境与泥沙运动的关联;在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追溯古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演化关系。
转战延安后,师生们通过对比新旧城区格局、分析机场选址变迁,梳理延安城市空间演变脉络。陕西师范大学李双双老师分享的“看、测、问、记、思、表”野外实习方法,引导学生构建“要素判识—格局发现—机理凝练”的分析框架。此外,杨家岭革命旧址的红色文化浸润与南泥湾“稻蟹共生”生态农业模式的考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人文与自然地理的融合实践。
宁夏段:触摸历史与产业转型
8月1日至2日,宁夏段实习聚焦历史遗迹与现代产业。在定边盐池古长城,师生实地考察明长城遗址,探究古代军事防御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闽宁镇,通过首次入户调查,直观了解生态移民后的生活变迁;在当地葡萄酒产业基地,对比酿酒葡萄与鲜食葡萄的性状差异,系统学习葡萄酒生产流程,感受干旱地区特色农业的转型路径。
内蒙古段:探索生态治理与人地协调
8月3日至6日,实习团队深入内蒙古乌海、鄂尔多斯等五地,重点考察召河草原、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等干旱半干旱区域。通过实地调研,探究当地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总结生态治理与 “人地关系协调” 的实践经验。6日上午,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的阶段性总结与学术报告中,师生们就考察发现展开深入研讨,碰撞出诸多创新性思考。
山西段:追溯文明与资源利用
8月7日起,实习进入山西段。师生们在杀虎口长城感受古遗迹的地理战略价值;在汾河源头考察华北地区水资源生态治理成效;在马仑草原开展植物样方调查,深化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认知;在清徐紫林醋厂体验 “蒸酵熏淋陈” 传统工艺,探究地方特色产业与地理环境的关联。
闭幕式
8月11日,闭幕式在山西师范大学举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郑祥民及多所高校副校长出席。会上,12个学生小组分别汇报实习成果,从“黄沙治理的限度”到“产业集聚的经济效益”,展现了地理学视角下的独特思考。我院陈迎瑞、付子豪两位同学分获一、三等奖。
地理野外实习作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不仅让抽象知识落地生根,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团队协作力与科学探究精神。我院师生通过本次跨区域联合实习,拓宽了学术视野,深化了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理解,为后续专业学习与科研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钞振华)